俗語本義 只要心緒安定、不煩不躁,即是大熱天也不會感到太熱的。也有作“心靜自然涼”、“散熱由心靜”的。
流行示例 清·曹庭棟《老老恒言》:“《濟世仁術編》曰:‘手心通心竅,大熱時,以扇急扇手心,能使遍體俱涼。’余謂不若諺語云:‘心定自然涼?!亩ǘ挚赏嫖?。”陽翰笙《前夜》:“白青紅:我倒不覺得熱……這叫做心靜自然涼啦!”唐·白居易《消暑》:“何以消煩暑,端居一院中。眼前無長物,窗下有清風。散熱由心靜,涼生為室空。此時身自保,難更與人同。”
醫(yī)學意義 俗語告訴我們的是,人對熱的耐受力是與情緒有直接關系的。有研究數(shù)據表明,在中暑的人中確實有16%的人與不良情緒有關,這在醫(yī)學上被稱作“情緒中暑”或“夏季情感障礙癥”。這些人往往有對外環(huán)境變化的適應和耐受能力差、思想感情脆弱、性情暴躁、情緒不穩(wěn)定等特點,對熱的耐受能力特別差,在暑熱頻繁出沒的高溫氣候下更容易出現(xiàn)中暑。
當然,人體對酷暑的耐受力是有限度的,對于暑熱僅靠情緒調節(jié)不是唯一的方法,應當采取積極的防范措施。到通風的陰涼處去避暑,是最好的辦法。如沒有這樣的條件,應盡量保持在室內活動,以減少太陽的直接照射時間。開窗通風是非常重要的措施,流動的空氣會把機體周圍的熱氣帶走,使?jié)駳馍l(fā),機體自然就會產生一種涼爽感。這并不是說,室內的溫度越低越好、濕度越小越好。研究證明,對生存最適宜的溫度是18℃,最適宜的濕度是40%~60%,此時,人的精神狀態(tài)、思維能力、工作效率都是最佳的。但人們要工作、要學習,要通過各種活動求生存,一般情況下不可能在這個理想的絕對值中生活,只能努力向它的要求靠近。溫度太高,會導致血管過度擴張、脈搏加快,新陳代謝活動加速,使人出現(xiàn)頭痛、頭暈等不適之感;溫度太低,會導致血管收縮加速、呼吸及脈搏減慢,新陳代謝功能下降,照樣會出現(xiàn)不適感。濕度太大,機體蒸發(fā)散熱受限,會感到悶熱難受;濕度太小,呼吸道黏膜的水分大量散失,會感到口干舌燥,極易罹患感冒。(溫長路 中華中醫(yī)藥學會)